認識腸病毒

一、認識疾病:

腸病毒臨床上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很多是無症狀,有些則只有發燒或類似一般感冒症狀,但有些則會出現特殊的臨床表現,如手足口病(hand-foot-mouth disease)、泡疹性咽峽炎(herpangina)、無菌性腦膜炎、病毒性腦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急性出血性結膜炎(acute hemorrhagic conjunctivitis)、嬰兒急性心肌炎及成人心包膜炎、流行性肌肋痛、急性淋巴結性咽炎(acute lymphonodular pharyngitis)、發燒合併皮疹(febrile illness with rash)等。

 

二、傳染方式:

人類是腸病毒唯一的傳染來源,主要經由腸胃道(糞-口、水或食物污染)或呼吸道(飛沫、咳嗽或打噴嚏)傳染,亦可經由接觸病人皮膚水泡的液體而受到感染。在發病前數天,喉嚨部位與糞便就可發現病毒,此時即有傳染力,通常以發病後一週內傳染力最強;而患者可持續經由腸道釋出病毒,時間長達8到12週之久。

 

三、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:

目前國內對於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已有很好的治療方式,因此,若家中幼兒感染腸病毒時,自症狀開始後7天內要特別注意觀察病童是否出現腸病毒重症前兆病徵(如下表所列者),並迅速送往大型醫院就醫,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,避免小孩病情惡化。


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前兆病徵 

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

除了一直想睡外,病童顯得意識模糊、眼神呆滯或疲倦無力,原來活潑的小孩會變得安静不想動,但發燒本身就會影響小孩活力,所以上述症狀的判斷應以體溫正常時的精神活力為準。


肌躍型抽搐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

通常是在睡眠中時出現被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,隨著病情變化嚴重時,在清醒時也會出現。另外,病童可能因肌躍型抽搐症狀而變得無法入眠。


持續嘔吐

嘔吐可為腦壓上升的症狀表現之一,嘔吐次數愈多愈欲要注意,尤其是伴隨嗜睡、活力下降,或只有嘔吐而無腹痛、腹瀉等腸胃炎症狀時,需要特別注意。


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

小孩安靜且體溫正常時,心跳每分鐘120次以上。


四、腸病毒預防

由於腸病毒型別很多,無法得過一次就終身免疫,而且目前並沒有疫苗可以預防(小兒麻痺除外),又可經口、飛沫及接觸等途徑傳染,控制不易,故民眾應注意下列預防方法:

(一)、高危險群:三歲以下小孩要特別小心,有較高比率得到腦炎、類小兒麻痺症候群或肺水腫。

(二)、增強個人之免疫力:注意營養、均衡飲食、適當運動及充足睡眠。

(三)、加強個人衛生:正確且勤加洗手,以預防自身感染,及避免藉由接觸傳染給嬰幼兒。

(四)、注意環境衛生:保持環境清潔及通風。

(五)、避免接觸受感染者:避免出入過度擁擠之公共場所,不要與病患(家人或同學)接觸。

(六)、如有疑似腸病毒感染症狀請儘速就醫。

(七)、家中有病患時應注意:

(1)小心處理病患之排泄物(糞便、口鼻分泌物),且處理完畢應立即洗手。

(2)多補充水分,學童儘量請假在家休息,以避免傳染給同學。

(3)對家中之第二個病患要特別小心,其所接受的病毒量往往較高,嚴重程 度可能提高。

 

腸病毒--校園防護機制

預防腸病毒須每個成人與孩子共同落實,為了將感染機率降至最低,童心透過以下的校園防護機制,與家園的共同落實,為預防幼兒腸病毒做好第一線的防護工作,減低腸病毒入侵的機會。

教職人員方面 :
 1.認識腸病毒
 2.
了解腸病毒的預防方式及消毒方法並落實班級的宣導
 3.
建立健全的通報機制


家長宣導方面 :
1.
透過通知單及文宣宣導  

2.在園所網站宣導,幫助家長認識腸病毒
3.
與家長溝通建立正確的居家衛生觀念


幼兒宣導方面 :
 1.讓幼兒認識腸病毒的傳染途徑
 2.
養成正確的洗手方式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


園所防護方面 :
 1.
建立緊密的校園通報系統與消毒措施: 
       

*教師通報步驟: 

 (步驟1)告知學校:若老師發現幼兒疑似感染腸病毒,需馬上通知學校,並將幼兒帶至辦公室,請辦公室協助檢視。如有疑似情形,則進行下一步驟。      

(步驟2)確認疑似感染:如有疑似感染腸病毒幼兒,請留置辦公室。      

(步驟3)告知家長:去電告知家長,請家長帶幼兒就醫並回家休息。      

(步驟4)全面消毒:使用稀釋漂白水進行消毒。    

*行政部分:     

(1).門口管制:每日進入校園前幼兒及訪客進行酒精消毒,量測體溫。     

(2).公共區域:專業教室及公共活動區域,定期消毒。     

(3).進行通報:發現疑似個案或群聚感染現象,立即向衛生機關通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