幸福就在你身邊

小的時候,在廚房跟在媽媽身邊繞,吃一個熱呼呼的丸子、嚼一塊生黃瓜,媽媽油膩膩的手時而摸摸我們的手,捏捏臉頰,嘴裡一編叼念:「出去出去,去外面玩,綁手綁腳的。」小時候夾雜著媽媽的汗味兒、油味兒,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小孩。 青少年時期,偶爾的反叛,偷偷溜出去一下約會,拉拉小手共吃一盤ㄘㄨㄚ冰;在圖書館不小心四目交接,就覺得幸福的感覺滿滿的快溢出來。 離家工作,幾個女生擠在一張小床上訴說著將來;我們的夢想一個也沒實現,倒是那一段日子卻成了我們最美麗最想念的幸福時光。 幸福總是在小時候,在匆匆流逝的歲月裡;幸福總是在將來、遙遠的夢想中。其實只要我們多用點心,幸福就在隨手可得之處;在年邁的父母還把你當成長不到的小孩、在大熱天裡孩子給你一個粘答答的大擁抱,在老公心血來潮買回一把難看的花、在老爸大老遠提來一籃新鮮雞蛋、在女兒躡手躡腳出門上課,只為讓你多睡半小時……

身邊幸福的事實在太多了,只是我們一直忽略,平時忙著編織一個幸福的將來,而看不清幸福就在眼前,其實幸福就在我們生活當中,不必強求、不必嚮往。


一歲陪陪三年,三歲陪十年陪不完

一不留心錯過孩子的最佳學習時間,你可能要花更多時間經歷來禰補….很多父母常在子女成長到三、四歲突然才發現:「為什們我的小孩子以前不會這樣,現在怪毛病、怪脾氣統統跑出來?」顯而易見地,他們的子女可能在一歲的時候,「印記關鍵期」沒有掌握該階段學習的正確與矯正,並因過分保護以致種下壞習慣。此外,為充分掌握「印記關鍵期」的正確觀念與學習,小孩未來若遭遇學習障礙、挫折或招致大人責難,易致「行為上的退化」;長期下來可能成為「習得的無助感」。小孩一夕間的改變不容易為父母接受,更有甚者,他們容易遭受誤解,如:多數父母會認為他們只是鬧一鬧情緒,不要理他自然就會好了!究竟如何掌握「印記關鍵期」的學習與注意事項,這裡提供兩點淺見: 

1.認知方面:「印記關鍵期」通常我們有固定的年齡時間,一個小孩的成長發育、外在刺激的條件不同有先後之分。不過有一個特徵可以供父母參考,當小孩在牙牙學語或對事物、環境有明顯好惡時,很可能以臻「印記關鍵期」了。這時候,為人父母者者應給予正確刺激及安全、健康的環境。例如:曾有五歲小孩患有夢魘捆擾症,曾臨床發現,他的父親經營地下鐵工廠,時常夜間有尖銳聲音刺激其聽覺神經,致腦部將尖銳刺耳的聲音完整紀錄下來,終成為每夜惱人的夢魘來源。

2.行為方面:「印記關鍵時期」是一個重要基礎學習的關鍵時期,忽視這個時段的學習,將導致往後學習效率不彰,甚至畏懼學習情況發生。因此,建議在行為徵狀部份,如果假定在一歲半致兩歲期間的小朋友,他們因該開始具備「模仿」的能力;在這個階段的父母,應該避免過度呵護,造成依賴,必須調整生活作息,嘗試與孩子獨處。例如:曾觀察兩戶對比家庭的小孩,一戶主張在一歲起每晚十點要求孩子就寢,家長暫停一切工作,在小孩房間說故事;另一戶讓小孩隨大人熬夜,想睡時才睡,糟糕的是,這戶人家沒有讓小孩在「印記關鍵期」學習獨立的能力,所以一直到十歲都要父母陪他睡眠,不然它半夜會害怕,睡眠品質很差。 

愈早讓小孩獨立學習及嘗試學習上的挫折經驗,都有助於往後複雜的生活常規。  
摘自中國時報


 孩子愛不愛讀書,家庭影響大

作者:柯華葳 出處:親子天下

家庭是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最初、也最直接的場域。家中藏書量與學童閱讀成就便成正比,家裡不論是成人或兒童書藏書量較多者,該家庭的孩童閱讀成就也比較好。不過這裡的書籍並不包括教科書… 

培養閱讀素養,家庭不能缺席

回憶自己成長過程的閱讀之路,家庭真是培養閱讀習慣與興趣最初、也最直接的場域。我們肯定學校閱讀政策、所提供之資源、教師的閱讀教學等不同面向對於學童的閱讀態度、行為和興趣影響很大。但是,培養閱讀素養不是、也不能單靠學校的努力。

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與習慣上,家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。而家庭裡有哪些環境因素與孩子閱讀素養的培養有關呢?研究指出,父母的社經地位、家中閱讀活動的頻率、家庭提供的資源、家長閱讀態度與興趣等等,都與引領孩子學習閱讀有關。

例如家中藏書量與學童閱讀成就便成正比,也就是說家裡不論是成人閱讀的書籍或兒童書,只要數量較多者,該家庭的孩童閱讀成就也比較好。不過這裡的書籍並不包括學業上必看的教科書。所以,送課外書給孩子當作禮物,是聰明父母的不二選擇。

再者,如果學齡前父母子女一起閱讀的活動頻率越高,包括親子一起「看書」、「說故事」、「玩文字遊戲」、「讀招牌或標籤」等,子女的閱讀成就就越好。當然,如果父母有著正面的閱讀態度,那麼子女的閱讀態度通常也很正面。因此,我們可以這麼說,培養閱讀素養不僅是老師的責任,也是家庭的責任,而且在家庭的部分更重要,因為更需要從小做起(請參見《教出閱讀力》)。


8種食物,讓孩子吃出好情緒

作者:採訪整理/蔡珮瑤 出處:親子天下

要養出情緒穩定的孩子,吃對食物很重要,營養師建議的8種吃出好情緒的食物… 

食物如何影響情緒呢?如果把情緒比喻為一盞燈,人體的神經系統就像電線,吃進去的食物可輔助電力的轉換,透過電線點亮情緒的燈。電力不足或電路不順,會導致燈火忽明忽暗,就像情緒起伏、不穩定。吃對食物,提供足夠的電力,自然可以讓「好情緒燈」大明大亮。

深海魚 (秋刀魚)
深海魚類,例如鮭魚、鮪魚、秋刀魚、鯖魚,含有豐富的Omega-3脂肪酸。國外研究發現,Omega-3脂肪酸跟抗憂鬱藥物的作用類似,它可以促進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──血清素的分泌。血清素不足,可能導致憂鬱。足夠的血清素可以解除焦慮、提振精神。建議一星期吃二到三次深海魚。

全穀類 (五穀飯)
穀類裡含有豐富的B群,是穩定神經系統的重要因子,如維生素B6、B12。維生素B6有助於色胺酸的生理轉換,足夠的色胺酸可以促進血清素的生成,一連串的連鎖反應,有助於情緒的調整。
此外,穀物屬於醣類,醣類可以轉換成葡萄糖,提供大腦唯一的能量來源。全穀類食物讓葡萄糖緩慢且較持久的釋放,幫助維持情緒的穩定。

深綠色蔬菜 (綠花椰)
蔬菜中多含有葉酸,葉酸與神經系統的發育有關。如果沒有線路,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完整,根本不用討論電通不通或燈亮不亮。最基本的神經通路是否完好,跟葉酸有直接相關。深綠色蔬菜中擁有較多的葉酸,例如菠菜、綠花椰、地瓜葉。

南瓜
含微量元素硒、維生素B6,有助於神經系統的穩定。南瓜是多醣類的一種,不喜歡全穀物粗糙口感的人,可以選擇南瓜,做成南瓜湯或南瓜粥是不錯的選擇。

牛奶
牛奶裡有豐富的鈣,鈣是天然的神經穩定劑。牛奶裡的蛋白質分解後,會變成胺基酸,間接幫助色胺酸的生合成。有乳糖不耐症、不適合喝牛奶的人,可以選擇黑芝麻、小魚乾等富含鈣質的食物替代。

香蕉
香蕉是維持好心情的首推食物,它含有生物鹼,可以振奮精神;含有色胺酸和維生素B6,有助於血清素的生成。香蕉的鉀離子含量很高,鉀離子可以幫助血壓的控制。血壓高的人,容易呈現緊繃狀態,血壓的舒緩則有助於情緒的舒緩。此外,香蕉富含纖維質,可以促進腸道的蠕動和排便,排便不順會影響心情,腸道健康,讓人神清氣爽。

堅果類 (杏仁)
人體內的自由基會破壞腦細胞和神經系統,也可能間接影響情緒。杏仁裡含有微量元素硒,是構成抗氧化酵素的重要成分,可以對抗自由基,減少對腦部和神經系統的破壞。此外,杏仁含鈣,亦有助於穩定情緒。

黑巧克力
含有多酚的成分,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,保護身體細胞不受到自由基的傷害,間接讓腦部或神經組織維持健康。黑巧克力也含有苯乙胺(phenethylamine,PEA),有助於腦內啡分泌,讓人產生像談戀愛般浪漫、愉悅的感覺。不過巧克力中含有可可油,熱量不低,不宜攝取過多。(本文審稿/林孟瑜‧振興復健醫學中心營養師)


親職教育座右銘 

*在批評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譴責。

*在敵意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對抗。

*在嘲弄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羞怯。

*在恥辱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侷促。

*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忍讓。

*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自信。

*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感激。

*在公平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正義。

*在贊同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自愛。

*在接納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去愛。

*在分享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慷慨。

*在賞識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目標。

*在寧靜中成長的孩子,心境平和。



傾 聽 與 表 達

        現代的父母常有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的困擾,與孩子之間的距離也會隨孩子年齡的增長而增距。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與孩子溝通的態度,要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也並非難事。

        「傾聽」是最好的方法,試著去了解孩子的感受,不加入自己的分析、意見、評價,自然流露出接納孩子、信任孩子,孩子也會因此學會接納自己,養成自信,成為獨立自主、有責任感的人。此外父母亦需多學習表達感覺,父母也會有感到沮喪、難過、喜悅、興奮、疲憊、懊惱的時候,此時,亦可將感受清楚、真實的傳達給孩子了解。例如,當父母疲倦不想跟孩子玩時,可以表達:「我累了,我想休息!」,而非將矛頭指向孩子:「你很煩!」。

        我相信一般父母不容易對孩子表達感覺,大部分原因是認為表達感覺是暴露出弱點,擔心父母的「權威」被拿掉,其實,孩子會學習父母也願意表達自己的真實感覺,進而學習體諒父母。

        每一位為人父母者在與配偶、朋友、親戚、同事的關係中,有時為了維繫與他人的良好關係,必須改變自己;同理,與孩子相處,父母是否也可以改變自己抱持的態度呢?父母如能多「傾聽」與「表達」,如此親子關係必然可以非常融洽,願我們為人父母與師長都能做到「傾聽」與「表達」。             (出處:永春國小輔導刊物)

   ~~在贊同中成長的孩子,學會自愛~~